陳鏡伊:駐村西藏的苦與樂
  “我只是盡心儘力地做了一些事情,實在微不足道”
  文/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楊步月 許萬虎
  村“兩委”蓋起辦公樓;村集體收入突破零紀錄;村裡的土路鋪了水泥;村民用上環保公廁;村幹部第一次到外地觀摩學習……
  變化翻天覆地,而促成這些變化的,是一位女駐村幹部——林芝地區住建局副局長、駐墨脫縣墨脫鎮亞讓村工作隊隊長陳鏡伊。
  “亞讓村人太不容易了,
  要為他們做點什麼”
  墨脫縣是全國最後正式通公路的縣城,亞讓村是其中的一個邊境小村,全村47戶221人,99%為門巴族。由於長期交通不便,村民以種地和打工為生,年人均收入3700元,剛夠溫飽。
  2012年11月,44歲的陳鏡伊帶領其他3名隊員進村時,面對的是村民們充滿期盼的眼神。怎麼辦?陳鏡伊一籌莫展。更沒想到,讓她不知所措的事情還在後頭……
  村“兩委”沒有辦公室,無法安置駐村工作隊,就把上世紀70年代建造且廢棄多年的村小學收拾出來,給他們當宿舍兼辦公室。由於年久失修,3間破敗的磚房成了“動物樂園”。白天,常有蛇、蜥蜴、壁虎等動物出沒,不經意間會把人嚇個半死。晚上,老鼠上躥下跳,“吱哇”亂叫,尋歡作樂。只有用手電筒照或用棍子趕,把它們弄跑了,大家才能安心睡下。
  最可怕的是被蚊蟲叮咬。駐村工作隊隊員用紗布做了簡易蚊帳,但蚊子防不勝防。墨脫的蚊子整夜“嗡嗡”地騷擾人不說,還出奇的厲害,可以傳染瘧疾。在墨脫獃久了,很多人的血液里都能查出瘧疾抗體。陳鏡伊自我安慰說:“我們只能心存僥幸。”
  村民們祖祖輩輩喝的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溪水,晴天時,看上去比較“清澈”;一下雨,溪水裹挾著泥土、樹葉等雜物,便成了“黑泥湯”。墨脫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,雨量充沛,一年中約有半年是雨季。因此,駐村工作隊準備了兩個水桶用來沉澱,再用沉澱後的水洗臉、刷牙、做飯。
  亞讓村用的是小水電,電壓不穩,三天兩頭停電。在今年8月正式全天候供電前,每天晚上陳鏡伊等人需要借助微弱的燭光開會、看書或整理材料。
  夏季的墨脫高溫、潮濕,人即使靜坐不動,也常大汗淋漓,每天洗3遍澡都不算多。可是,3間破房根本騰不出地方洗澡。駐村隊員想了一個土辦法,在破房子旁邊用塑料布圍了一個簡陋空間,大家燒了熱水,你洗完我洗,輪流在裡面沖涼。
  由於村“兩委”沒有辦公室,村民們開會只能集中在3間破房子前面的空地上,會議經常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所打斷。
  墨脫的螞蝗特別多,尤其是6、7月份。每次上山考察項目用地,一不小心,陳鏡伊的耳朵、手腕、腳踝甚至肚子上都會鑽進螞蝗。螞蝗咬的傷口一般兩個小時內不凝血,鮮血淋淋,凝血後又奇癢難忍,最後會形成疤痕。陳鏡伊輓起褲腳,本刊記者看到了螞蝗給她留下的“紀念”。
  無數個難眠的夜晚,陳鏡伊輾轉反側,將心比心:亞讓村人太不容易了,她發誓一定要把他們當作親人,為他們做點什麼!
  三張照片中的故事
  翻開厚厚的一摞照片,本刊記者可以找到陳鏡伊為村民們奔忙的足跡,有三張令記者印象深刻。
  第一張照片里的故事發生在一年前。2012年12月6日,陳鏡伊在路上巧遇時任墨脫縣委書記劉革生,她立刻反映了村“兩委”沒有辦公用房,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的事。當天下午,劉書記就帶著發改委、住建局等多個部門的領導現場辦公,當場拍板出資50萬元予以解決。
  採訪中,陳鏡伊興奮地告訴記者,村“兩委”辦公用房已於今年3月開工建設,12月竣工,上下兩層,總建築面積為240平方米。辦公室、會議室、衛生室、治安消防室以及農家書屋等,一應俱全,基本達到了小康村的建設要求。
  在第二張照片中,穿著大衣的陳鏡伊與民宗局黨組書記肖鶴坐在沙發上正在商談。
  陳鏡伊告訴記者,對亞讓村來說,當務之急還是發展經濟。結合地理、環境等自然優勢,她認為,亞讓村的突破口在於培植特色產業。今年年初,在墨脫公路尚未正式通車的情況下,陳鏡伊不顧路途顛簸和危險,先後3次前往林芝地區民宗局,申請國家興邊富民資金60萬元,用於建設藏香豬養殖項目。這張照片便生動地記錄著這一過程。
  藏香豬養殖項目6月獲得批覆,10月施工,預計明年元月建成。包括豬舍、化糞池等全部用房面積可達400平方米,初步計劃飼養藏香豬100頭,安排6至8名村民就業,收入歸村集體所有。
  陳鏡伊說,村裡打算用豬糞種菜,除了出售,用一部分菜喂雞,發展循環經濟。村民們對此充滿期待。
  墨脫年均氣溫為16攝氏度,一年可以種植冬夏兩季作物。然而,因為水源難以常年保證,亞讓村有45畝耕地只能種一季水稻,極大地影響了村民增收。經過駐村隊的不懈努力,從水利部門爭取到40萬元資金,村民們踴躍投工投勞,進行低產田改造。
  小塊地被平整成為連片地,並做了網圍欄,加強了灌溉,使得水稻收穫後,冬天可以繼續種油菜。陳鏡伊戴著遮陽帽,蹲在田間與村民一起插秧的照片,感動了很多人。
  與此同時,協調水利局投資15萬元,修300米的混凝土水渠,解決全村四分之一的常耕地灌溉問題,目前正在實施中;申請農牧局投資30萬元,搞果蔬科學栽培及加工項目,即將著手培訓村民對當地盛產的橘子、香蕉和甘蔗等水果進行儲存和深加工,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……
  第三張照片記錄了亞讓村的一場宣講會,陳鏡伊指著照片中的會場橫幅驕傲地對本刊記者說,那條橫幅是她親手用毛筆寫的。
  作為邊境小村,維穩是亞讓村的頭等大事。陳鏡伊與村“兩委”班子攜手,一邊抓經濟發展,一邊抓社會管理與建設。駐村一年來,陳鏡伊共計協助村“兩委”召開反對分裂、破除謠言、新舊對比、感黨恩宣講12場次,受教育群眾382人次。
  一張又一張照片,真實地記錄了駐村隊員的辛勤工作,見證了陳鏡伊的嘔心瀝血。好在回報頗為豐厚:
  今年亞讓村村民共計增加收入94萬元,戶均增加現金收入2萬多元。新成立的甘蔗、香蕉、木耳等4個種植合作社,為村集體直接增加收入3萬元,使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零紀錄。駐村工作隊因此被評為西藏自治區優秀駐村隊,陳鏡伊被評為西藏自治區優秀駐村隊員。
  “我不會寫感謝信,
  但您千萬別悄悄地走”
  在駐村工作中,陳鏡伊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愛心,促使她幫助村民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“小事”,拉近了駐村工作隊與村民們的情感距離。
  陳鏡伊在走村串戶中發現,亞讓村的嬰幼兒普遍存在多動、夜間哭鬧、愛出虛汗等癥狀,她打電話咨詢了醫生朋友,得知是缺鈣、缺鋅導致的。她與駐村隊員馬上買來相關藥品,逐一發放到家長手中。一年來,駐村隊員共為村民發放治療頭疼腦熱、跌打損傷的藥品2000多人次。
  農忙時,村民的小孩無人照看,陳鏡伊和另一名女駐村隊員索朗玉珍就把孩子們帶到辦公室,輔導他們學習,並用講故事的方式,引導他們養成健康、文明的習慣。孩子們親切地稱陳鏡伊為“奶奶”,管索朗玉珍叫“媽媽”。
  83歲的朗卡無兒無女,蝸居在一間狹小的木板房裡。本刊記者跟隨陳鏡伊去探訪她時,只見她光著腳丫目光獃滯,靜靜地坐在門前吃著玉米,不時低頭拿玉米粒喂腳邊的一隻貓,對我們的到來沒有絲毫反應。
  “我們幾乎每天都多做一些飯菜,給她送過來。”陳鏡伊說,朗卡是全村年齡最大的人,也是唯一的五保戶,生活基本不能自理。駐村隊員經常過來幫老人打掃房間、砍柴挑水。每次外出,駐村隊員都要提前給朗卡準備好罐頭等食品。
  別看朗卡似乎患有嚴重的老年痴獃症,其實她心裡特別明白:一次駐村隊員外出幾天沒回來,朗卡光著腳丫子一遍又一遍地走到駐村隊員住的破房子前張望;還有一次,陳鏡伊給朗卡送來一件衣服,朗卡以為陳鏡伊是來告別的,眼淚汪汪地看著她,並緊緊地攥住她的手,不肯放下。
  針對在外打工的村民長期被拖欠工資的突出矛盾,身板柔弱的陳鏡伊冒著塌方、滑坡的危險,連續十多次前往墨脫縣城找包工頭算賬。其中3次因塌方路斷,不得不在泥漿中,深一腳淺一腳地徒步行進,每次往返都要耗費六七個小時。最終,她為全村近40人討回工資18萬多元。
  按照村民意願,駐村工作隊拿出2.8萬元,將臭氣熏天的旱廁改造成能沖水、有化糞池的環保公廁,並安排專人打掃;投資2萬元修建了3個垃圾池,杜絕了亂倒垃圾現象,有效地整飭了村容村貌;將1.7公里的環村土路鋪成了水泥路,同時修了長80米、有100多個臺階的人行步道,將全村人家串聯起來。
  “駐村工作隊是我們的恩人啊!”亞讓村村委會主任向東說,從前門巴人住的是草棚,靠打獵和種苞谷為生,勉強填飽肚子,是解放西藏的18軍教會我們種水稻,推廣科學種田,過上了好日子。現在,駐村工作隊幫助跑項目,帶領我們增收致富,真是感激不盡。
  正在家裡含飴弄孫的村民索朗旺堆說:“駐村工作隊一來,村裡的面貌一天一個變化,村民看在眼裡,喜在心頭。”索朗旺堆是從別的村移居過來的,他老家至今未通公路,進出物資全靠肩扛背馱。鄉親們聽說亞讓村發生了巨大變化,非常羡慕他。
  連日來,小小的亞讓村熱鬧非凡,家家戶戶忙著釀青稞酒、買哈達,準備為駐村工作隊送行。一名拿到拖欠工資的村民專門找到陳鏡伊說:“我不會寫感謝信,但您千萬別悄悄地走,一定要給我表達心意的機會。”
  聽著村民們發自肺腑的感言,陳鏡伊的心裡一陣陣地發燙,她覺得自己只是盡心儘力地做了一些事情,實在微不足道。
  在給本刊記者發的一則短信中,陳鏡伊寫道:“我把駐村當成了一次難得的鍛煉、獻愛心的機會,也想藉此激勵在阿裡地區改則縣駐村的兒子。”
  截至本刊發稿時,陳鏡伊已經完成了為期一年的駐村任務即將返回原工作崗位。讓她牽掛的是,23歲的兒子今年8月也開始了駐村,而且他駐村的地方平均海拔達4700米,乾旱、風大、晝夜溫差大,冰雹、暴雪、風沙等災害頻發。
  看來,陳鏡伊一家三口團圓還要等到明年8月份。□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u77uuld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